一把土、一缕光、一滴露
一点点深扎,一寸寸超越

依然梦想着~
破土而出 生机勃勃
丛林为伴 相濡以沫
枝繁叶茂 独挡一面
……

不气馁,不道破,待到马到功成时…

《交互设计沉思录》一些总结

      自从加入了打擂团,由于采取小步快跑模式,无论是设计的内容还是负责的工作范畴都比之前更为饱和,所以看专业书时也只是通过碎片化时间“走马观花”,而最近看的书主要是《交互设计沉思录》,也借助写博客的原因,进行了一些总结。

     从第一章的叙述就可以知道,交互设计的运作过程的步骤是很多的,从前期的调研,资料整合,问题挖掘,创意的发散,原型的制作,用户体验测试到最后产品或服务的完成中都包含了很多层次的内容。

第二章的内容主要是涉及如何管理复杂性,包括信息数据的收集以及框架的搭建。而在管理和整合这些数据时的步骤坚持为DIKW(Data——Imformation——Knowledge——wisdom),

      Data是收集来的数据,如果不经过整理和归纳而形成信息,从这一点上来说它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,而交互设计师本身的能力和素养,以及此设计所处的大环境是使数据转化成信息的重要条件。Wisdom不可质疑是智慧的意思,但在这里个人觉得是指思维的角度多向性,譬如人群的分类,可以是年龄,地区,身份等方式划分,但不同的思维方式肯定会使相同的数据转化成不同的信息,从而才能满足不同部门或者设计的不同阶段对不同信息的汲取。

       在文中,介绍了四种比较常用的数据整合方法,其实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,只是没有很好地罗列出来。

第一种:亲和图——归类,构建概念图,然后用v或者n联系起来



 第二种:流程图——数据,故事流程等,一般作为解析性的工具(角色扮演)



第三种:生态构成图(ecosystem diagram)——一个点扩散出其他内容



第四种:旅程图(journey diagram)——事情发展的前后 多运用于一个品牌的发展史



        再而在整合数据的时候还要把时间作为第四维度考虑进去,这个可以很容易理解,在过去,人们在使用东西的时候只注重实用与否,很少有是否过时的说法。今天在网站看了 一些例子也觉得很好解释时间维度的重要性,互联网交互设计与产品交互设计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时间的考虑,时间对于实体产品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本,它代表着体力和脑力的消耗,而在互联网交互设计中,时间的占用明显弱化了体力的消耗,就比如电子游戏,只要能给人们带来兴趣,人们就不大注重时间的消耗。这个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问题,一个人白天工作的时候很计较时间的消耗,计较时间的消耗与自己所得到的报酬是否能成正比,但在晚上回家上网的时候,即使是时间的消耗,人们也不在意。所以时间对于不同的交互来说所代表的含义不一样,这一点需要交互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多加斟酌。

       在本书中还谈到沟通能力,对于设计师,不仅要会做设计更要懂得如何解说自己的设计以及让用户信服,沟通自然包括对内和对外的组织,对外组织是要先把设计的过程形成流程(视觉化),最好能把最后设计结果做成模型,然后像讲故事情节一样有诗意地让用户信服。正如书中所说的“好的产品提供令人难忘的优秀故事叙述,从而会让用户想要分享,从而起到广播的作用”;但沟通能力不仅需要交互设计师的文化素养和沟通能力,更需要自信。因为无论是什么类型设计师,他比用户更懂设计的内涵和过程,他要作为主导者,引导消费者,而不是被用户或者公司牵着鼻子走(但现实中,很多都是后者现象)

       体验,真实的体验,不在体验本身结果,而在于“体验产生的场景”中,去星巴克喝咖啡的人们更多地是去享受星巴克休闲,安静,舒适的氛围。譬如产品设计的含义不再停留于产品本身上,而是体现在产品,以及使用产品环境和服务等全面体验。为了更好地让用户能真实地体验,设计师必须设计好体验框架,框架里包含各种要素,在前面的内容已经提到过,而情感要素越发重要。体验的作用是要对用户负责,让用户满意,对于公司来说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价值,对于品牌价值主要包括相关性、简单性和人性,要确切明白并非是科技使品牌与众不同。

      说到科技,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前几天听了外国老师的宣讲,他在屏幕上放着一个很简单但很实用的古代钻孔小木块,老师问:它包含了很多科技吗?但它却是解决人们生活的好设计。这个引起了我们的反思,设计的本质是改善生活,解决难题,而不是对已有技术的包装,纵观当今很多产品,说实在的,设计很多时候仅仅是技术的包装,尤其体现在泛滥的电子产品上。所以,对于科技,设计师必须端正好态度,它仅仅是设计的一个手段而已。


评论
热度(5)

© 苗子 | Powered by LOFTER